2022
10/12
09:54
來源
無錫日報
分享
當校園遇上人工智能,會發生什么奇妙反應?日前,教育部教育技術與資源發展中心發文,確定無錫經開區為第一批“央館人工智能課程”規?;瘧迷圏c區。同時,包含無錫市尚賢萬科小學、無錫市華莊中心小學、無錫市江南實驗小學、無錫市太湖格致中學等在內的8所學校被定為試點校。
記者了解到,作為全國首批、全市唯一的試點區,經開區聚焦實施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逐年普及人工智能課程教學。截至目前,全區已完成1個基地、14所中小學、28間人工智能實驗室三級載體建設。僅在2021年,經開區師生中就有21人次獲得國賽一等獎,62人次獲得省賽一等獎??萍嫉牧α空诮涢_青少年心中種下未來的種子。
多課程架構 完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
在無錫市太湖格致中學,明星社團睿智機器人創新社團經過十多年的積淀,迎來了新的發展和機遇。“無論是硬件設施還是人工智能課程,在經開區大力投入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后都實現了全面升級,迎來了新的春天。”格致中學教務處主任、科技社團輔導教師李強說道。
2021年,經開區主動讓教育擁抱人工智能,開拓適合學生發展的創新教育,全面引入人工智能課程,成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以人工智能為素質教育抓手,以數智改革為教育發展加速器,著力構建科學化、主題化、序列化人工智能教育體系,通過信息技術課、社團活動、延時服務等,打通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實現多元推進。針對小學、初中不同學段,全區開設“AI神奇動物”“超級工程師”等8門人工智能普及課程,課程具有連續性。
同時,經開區各校還根據自身發展實際情況,設置各具特色的教學模式。格致中學不斷優化課程體系,豐富課程種類,針對不同學生進行分層課程設計,形成了以校本課程、社團課程、競賽課程等五大課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讓學生在課程中提升創新性思維能力,為學生追逐科學夢想提供更廣闊的舞臺。
多學科聯動 構建“AI+教育”生態圈
2021年9月,畢業于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教育技術專業的笪涵天正式入職無錫市江南實驗小學,成為一名專職信息技術教師。彼時,正值學校瞄準孩子們的“AI”,大力開發科創類課程。為了讓孩子們喜愛的科創課程“AI”有著落,江南實小將科學與信息技術兩門學科跨界融合,開展科創課程通識培訓,提升師資的專業素養。同時,組建專業師資為主、外聘專家為輔的科創教育師資團隊,讓專業的人為孩子學“AI”服務,在更高起點上保證孩子們的“AI”有人護。
“探索高效的課堂模式,讓學生在興趣中賦能,在熱愛中成長,是我們每個專業教師的職責。”笪涵天告訴記者,全區每月一次的人工智能教師專職培訓、全校每周一次的新教師培訓,都讓她獲得了進步與成長。2022年,她指導并帶領學生在全省中小學信息素養提升實踐活動中獲一等獎。
據悉,一年多以來,經開教育為全區教育信息化隊伍成長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大信息化人才培養力度,積極培養具有信息化領導力的校長和中層干部,建立區級現代教育技術專家工作室和教育信息化創新團隊,為信息技術優秀人才發展拓展空間。區內多次組織人工智能教育研討會,提升教師隊伍人工智能素質。目前,全區已有人工智能專、兼職教師近60名,逐步實現了專業人才隊伍的標準化配置。
多手段并行 實現教學與人工智能“零接觸”
去年12月,無錫市華莊中心小學在新建成的人工智能實驗室中,開展了一場“AI創意無邊界”人工智能課程學生風采創意展示活動?,F場,四年級學生們有關科技的“天馬行空”吸引了全校師生的目光。今年“六一”國際兒童節,眾多的人工智能體驗活動項目,再一次讓全體師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享受到了科技的樂趣。華莊中心小學信息處主任吳松松告訴記者,經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項目助力了學校“AI”軟硬件的建設,開啟了學校素質教育新篇章,賦予了學校智能時代新使命。
據悉,全區28間人工智能實驗室都經過精心設計打造,集人工智能教學、科技活動、科學普及、探索比賽功能為一體,以交互式學習方式,助力學生在人工智能課程的個性化學習過程中,更加游刃有余。今年9月,位于尚賢教育集團尚賢萬科小學內的經開區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正式啟動使用?;乜偼顿Y5000萬元,建筑面積5000平方米是集教、學、研、展、賽為一體的多功能開放式“科技空間站”?;負碛谐椒矫讛底只箯d和8個人工智能實驗室,可同時容納200名學生開展人工智能課程教學。
作為學生們觸碰未來的第一窗口,基地將在打造特色課程、探索科技育人、賦能教育發展方面發揮先行示范作用。未來,經開區將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教育的廣度和深度,加快構建多方協同推進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李陶逸)
Copyright(C) 1998-2022 www.jueditian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