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4/19
10:15
來源
無錫觀察 無錫日報 江南晚報 無錫新傳媒
分享
以融合教育為創新探索路徑,無錫市第一中學正涌動著育人的生機和活力。
4月12日下午,在市一中的“文化自信·江南文脈”課程基地以及創客中心開設的兩堂融合課亮點滿滿。其中,“文化自信·江南文脈”課程基地融合高中思政、語文、歷史、地理四科國家課程,以江南文脈為載體,指向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該項目核心組成員圍繞“雙新”示范,從課程資源、育人空間、課程構建和團隊研修四個方面,向專家介紹課程基地建設成果,全面展示學校在立德樹人上的實踐探索和在堅定學生文化自信上的特色做法。在創客中心,學生正圍繞“循線小車”展開研究。該項目打通信息技術與通用技術兩大技術類學科,充分展現學??苿摻逃厣?。
兩堂校本選修課,兩次融合育人的深入實踐,呈現了無錫市第一中學融合育人的探索成果。在分會場總結交流會的匯報環節,校長朱晴怡以《融合育人 一中實踐》為題,從課程改革、跨界課堂和師資團隊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學校在融合育人方面的研究與實踐。
作為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省級示范校,市一中不斷推進課程結構優化和課程體系升級,構建指向融合育人的多元學科課程群,包括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國家課程、指向多元素質養成的校本課程、指向內涵發展的融合課程。學校將國家課程作為基礎課程,校本課程、融合課程作為拓展課程,以語言與文化、社會與發展、科學與實驗、技術與設計、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康六大板塊為基礎,形成學科課程群的校本新樣態。
諸多變化在課程基地項目建設中自然發生。市一中依托3個江蘇省課程基地項目,通過頂層設計課程體系,充分整合資源,輻射全學科,推動育人方式變革;依托3個江蘇省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針對性地加強學生創新素養培育;依托8個省級課題研究多樣融合,促使不同學科背景的老師進行團隊合作。
深度思考和扎實實踐凝聚成了支持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一中經驗”。三年來,市一中在省級“雙新”示范校的建設過程中,依托7大江蘇省基礎教育內涵建設項目和8個省教育規劃課題,進行實踐與探索,獲1項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1項省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完成8個無錫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學校建設項目。“雙新”實施過程中,市一中“融合·求進”好教師團隊還入選了江蘇省首批“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通過文化建設、教育行動、協作機制和輻射引領四大途徑,團隊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育人”,進而上升到融合育人,從“單向輸出”轉向“共在共生”,全新的融合樣態已經形成。此外,團隊通過構建域內與域外合作的協作機制,開展鄉村結對幫扶行動,與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三所高中結對幫扶,在東西部協作教育幫扶中發揮輻射引領作用。
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雙新”實施的“市北實踐”
14節推薦展示課、18節社團活動課,當天的市北高級中學向所有前來觀摩的專家展示了涵養核心素養、優化學生思維的“正氣”課堂,呈現了滲透“養正”教育理念的教學新樣態,給出了探索“雙新”實施的市北答案。
采訪獲悉,為系統推進、整體落實“雙新”示范區建設任務,市北高中通過建立課程建設領導制度體系、制定校本化的新課程實施方案等工作,整體構建了“雙新”實施工作管理體系。“我們成立了深化課程改革領導小組,負責編制學校整體課程規劃、開發、評價和管理體系,確保國家課程在學校扎實落地。學校還制定了《無錫市市北高級中學新課程實施方案》,在規范開齊開足國家規定的各類課程的基礎上,完善了基于‘五育并舉’的‘原道’課程體系。”市北高中校長周愛民說。
在堅持國家課程改革綱要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學校提倡追尋課程本來該有的形態、功能和價值,積極推進國家課程的高質量實施,以培養方式變革為核心,構建彰顯“原道”精神的課程體系,提出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經驗為中心組織課程,讓學生站在課程中央,讓課程成為涵養正氣的經歷與體驗。目前,學校完善了課程體系架構,編制了《學生課程手冊》,形成了“減災教育”“科技教育”“藝術與健康教育”“國際理解教育”“生態文明教育”“勞動教育”在內的特色課程群?!镀胀ǜ咧姓n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要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市北高中以此為發力點,多措并舉探索教學新樣態。學校扎實推進智慧課堂建設,開展單元教學設計研究、融合教學方式實踐探索和綜合實踐活動。此外,學校深化體教融合,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對內積極作為,向外示范輻射。市北高中承擔了《普通高中基于課程標準教學與評價實踐研究》《指向深度學習表現性評價實踐探索》《普通高中“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探索與實踐》《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開發與創新實施》《普通高中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創新實施》5個研究項目。此外,由教育部牽頭,市北高中將天津南開區作為學校教學成果獎的推廣區,充分發揮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輻射推廣作用。
改革只有進行時。周愛民表示,回顧“雙新”實施工作三年歷程,學校積累了一些實踐經驗,取得了一些物化成果,但還有不少實踐可以繼續推進下去。“如何在課堂把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向縱深推進?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融合勞動教育?如何進一步構建學科大概念?這些都是需要我們不斷探索的問題。下一階段,學校將進一步發揮團隊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的優勢,將‘雙新’實施向縱深推進。”
江蘇省錫東高級中學:打造“創造育人”教育品牌
在創造中學,有創意地學,為創新而學。
錫東高中的校園處處涌動著“創造”的活力。三年來,學校以“創中學”為核心,致力于培養樂于合作、善于創造、勇于負責的“夢想實踐者”,構建了富有錫東特色的“創中學”課程體系,打造“創造育人”教育品牌。自2020年新課程新教材實施以來,錫東高中著力以“創中學”為核心推動教學變革,高質量實施國家課程。校長蔣洪興介紹,學校聚焦創新素養,構建“創中學”學校課程,開發“創中學”課堂模型和學科典型學習樣態。此外,學校還研制出“創中學”全程式學習評價體系。
倡導過有創意的學習生活,需要大膽變革校園空間。采訪獲悉,錫東高中構筑多元的校園生活空間。學校進一步推進“思維可視化”“創客空間”“立體閱讀”三個課程基地建設,將思維發展、創新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納入校園生活。目前,校內已經建成“信息技術空間”“錫東會客廳”“生物物聯中心”“錫東花園”等多情景、多功能的開放空間,為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藝術審美力和創新意識打下基礎。
從學科課程、跨學科活動課程到超學科特色課程,錫東高中的課堂充斥著名為“創造”的基因。交流會當天,學校共展示了110節研究課,重點推介了15節展示課,涵蓋了所有學科,全面展示學校“創中學”的課堂樣態。“課堂上學生對具有創造性的學習任務開展創造性學習,教師結合學科特點,通過設計具有情境性、挑戰性、開放性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學習,經歷知識誕生的過程。學生在問題解決中走向深度學習。”蔣洪興說。
連續6年自主策劃舉辦慈善晚會,這是錫東學子的堅持。隨著“創中學”研究的深入,學生的創新精神及參與意識不斷增強。2020年起,學校建立“學生優先”原則。“凡有活動,我們首先想到‘這件事能否由學生來做’。”蔣洪興表示,學?;顒?、環境設計、生活空間提升等都有學生參與。據統計,錫東高中已有9項學生作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創中學”的實施,讓學生獲得了更好的成長,也推動了學校的發展。經過三年的探索與實踐,學校在新課程新教材實施中獲得了豐富的成果?!秳撛煊?mdash;—普通高中“創中學”的實踐探索》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江蘇省宜興中學:錨定目標見成效
本次交流會上,江蘇省宜興中學共開設了50節觀摩課,重點推介了28節,涵蓋了所有學科,充分展示了宜興中學“精學”課堂樣態。該校副校長繆德軍作了題為《惟精惟一 循道致遠——普通高中“雙新”實施的“省宜中實踐”》的專題匯報。
自2020年秋成為無錫市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范區建設項目學校,宜興中學制定了《江蘇省宜興中學新課程新教材實施方案》。三年來,學校在追求高品質辦學的道路上奮進,致力于做卓越精一的事業,辦精美一流的學校,育精純如一的學人,努力把學校建設成內涵豐富、師生幸福、省內一流、全國知名的高品質高中。
在“雙新”實施中,這所學校將重構“精一”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組織管理,深化教學方式變革,創新校本研修模式,優化綜合素質評價,加強示范引領輻射這六個方面作為重點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基于“用功精深,用心專一”的課程治學理念,該校結合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課程,構建了由基礎類課程、拓展類課程以及精進類課程組合而成的縱向進階的“精一”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學校創新課程組織管理,完善選課走班方案,制定《宜興中學走班管理制度》,采取行政班、分層走班和分類走班相結合的模式,開展選課走班。此外,學校還依托學生發展指導中心為學生開展生涯規劃系統指導,促進學生全面有個性的發展。
在課堂教學方式變革上,宜興中學也有特色。學校依托宜興市高中“好課堂”建設項目,構建了大概念背景下“精學”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落實核心素養。這所學校在建立綜合素質評價機制方面,也有一套。學校制定了《宜興中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實施方案》,從思想品德、學業水平、身心健康、藝術素養、社會實踐五個維度,建立多元立體的綜合素質評價機制。學校還以大數據為支撐,強化學生過程性評價和發展性評價,形成學生畫像與發展建議,充分發揮評價激勵導向功能,優化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教師研修,該校也從不懈怠。從學校、教研組、備課組三個層級,通過前瞻探索——理論學習——集中研修——集體備課——課堂驗證五個環節,自上而下地貫通理論與實踐,學校創新了校本研修機制,構建“三層五階”校本研修模式,形成了“學——思——行”的教師研修閉環,助推攻克教育教學中的難題。
此外,宜興中學還從省域外、省域內和縣域三個層面發揮輻射引領、示范幫扶效應。比如學校借助名師工作室等平臺分享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的經驗,推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楊涵、陳春賢)
Copyright(C) 1998-2023 www.jueditian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