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4/27
09:14
來源
無錫日報
分享
以一座城市的名義致敬工匠。今日之無錫,不僅是孕育勞模工匠、技能人才的沃土,更是弘揚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高地。
尋訪匠人、致敬匠心、傳承匠技、牢鑄匠魂……今天是首個“無錫工匠日”,首批評選出的10名“無錫大工匠”和25名“無錫工匠”,見證著“名城”與“名匠”的雙向奔赴、相互成就。他們,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在平凡崗位上創造了不凡的業績;他們,把時光打磨成高光,在勞動中體現價值、展現風采、感受快樂;他們,激勵著全市廣大勞動者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為無錫的高質量發展增添底氣和后勁。
宋樹新:徐疾有致,打磨“小零件”成就“大工匠”
走進無錫貝斯特精機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正在各自崗位前忙碌著,有的加工零件,有的在搞測量,一切工作緊張有序。研究圖紙、產品調試、改進工藝……生產“小零件”的車間里,卻走出了今年最年輕的“無錫大工匠”——宋樹新。
專注零部件領域,拓展個人的“業務邊界”,是“80后”宋樹新的“工匠成才心得”。2007年,他抱著“到技術導向型企業學本事”的心態入職,從工程技術部技術員干起,由飛機零部件研究至渦輪增壓器零部件,再到投身新能源零部件領域,不斷切換“細分賽道”的宋樹新現擔任公司工程技術部長,主導閥體、渦旋盤、控制器殼體等新產品的研發和技術改造工作。憑借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扎實的機械加工理論知識,他不斷突破機械零部件加工的極限精度和效率,帶領團隊完成機器換人、自動線工藝布局等重大項目,技術革新方面獲實用新型專利10項。作為無錫市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宋樹新培養出8名工藝技術人員和12名新產品開發人員,為產業和公司的持續發展輸送“不竭動力”。
談及家庭,他的臉上浮現出靦腆的笑。他說,自己最大的收獲是在公司正好遇見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并實現“兒女雙全”。“我每天的下班時間較晚,來不及接孩子放學。愛人目前在新吳區工作,每天需要開車20多公里接女兒放學,她的‘辛苦指數’比我高。”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宋樹新所從事的零部件領域競爭激烈,為提高綜合競爭力,各家企業正持續追求機械零部件加工的極限精度和效率。作為“無錫大工匠”,宋樹新卻對“慢”這個字眼格外看重。他說,在快節奏的行業發展中,融入慢節奏的沉淀思考,一絲不茍把每一個零部件做扎實,徐疾有致,其實才是高效的“快”。
李鑫鑫:15年鉆研,“最年輕工匠”這樣煉成
出生于1988年的李鑫鑫,是今年“無錫工匠”獲獎者中最年輕的一位。從設備維護“零基礎小白”到“善治未病”的省特級技師,需要走過多遠的技術精進之路?李鑫鑫用行動給出了回答:15年。作為無錫透平葉片有限公司設備部機械維護班長,他深入鉆研設備維修工作,帶領團隊攻克技術難題,在設備優化改進、創新、管理等方面為企業年創效超百萬元。
“再難,也要走自主化之路。”李鑫鑫說,過去,很多重點設備的維修保養工作由廠家進行,廠家技術人員在關鍵技術上相對保守,企業不僅需給付高額維護費用,維修周期也無法得到保證。李鑫鑫通過對液壓圖紙的分析比對,找出設計缺陷,對液壓系統進行優化改造,加裝加卸載閥塊、蓄能器及壓力傳感器,成功根治了由溫度問題引起的液壓系統故障。
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也是工匠成長成才的黃金年代。李鑫鑫坦言,正是多崗位鍛煉,讓他成為設備基礎保養領域的行家。2012年,他擔任鍛造維護站的機械組班長,2017年,葉片維護站遇到諸多設備難題,他“臨危受命”來到葉片維護站擔任機械組班長。就在去年,兩個維修站合并,他正式成為公司內整個機械維護組的班長。“十余年的組長工作經歷中,設備修復后的成就感常有,通宵工作后的力竭感也常有。”李鑫鑫說,作為設備維護工作者,其實就是不間斷地回答設備提出的“考題”。
“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李鑫鑫在采訪中反復提及這句話,他認為自身加速成長的秘訣,在于整個設備維護團隊成熟的“傳幫帶”體系。他是從前輩帶隊的設備維護“特種部隊”中成長起來的。“獲評首批無錫工匠,我感覺接過接力棒,培育好‘新工匠’的責任在肩。”他把豐富的設備維護經驗對新人傾囊相授,“只要新人想學,我就樂意教!讓更多無錫工匠在我們設備組涌現。”
涂杰:扎根車輛產線,讓“中國設計”頂呱呱
涂杰的時間,有一半“不屬于自己”。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要在全國各地出差,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化裝備系統解決方案。從基層設計人員逐步成長為天奇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設計所所長,已獲得35項實用新型專利、8項發明專利的涂杰是行業內精益求精、勇于創新的模范。
類似于裝修行業的“整包”概念,涂杰為企業提供機械設備從設計、制造到安裝、調試的全過程服務。“這個設備由誰提供?布局圖請快發給我看一下。”采訪過程中,一位客戶的緊急電話讓氣氛緊張了起來。“一個新工藝的調整,可能會帶來整個方案的推倒重來。”他解釋道,“我的行業是‘非標準化’的,客戶主要是汽車廠商,不同車企需要打造不同的設計方案。作為設計師,我需要‘日日有新意’,創新理念融入了我的血脈。”
“剛入職那會兒,看到由我參與設計產線的車輛時,我都會指給孩子看。”涂杰笑著說,“現在不會了,因為馬路上超9成的車輛,都由我們團隊參與設計過產線。”涂杰和團隊成員研發出的鄭州宇通全承載輸送系統,開辟了大型客車自動化生產的先河。目前,他所在團隊共取得發明專利118項、新型實用專利561項,幫助所在企業獲得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企業”、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制造業“雙創”平臺試點示范企業等榮譽。
涂杰最大的希望,是能在設計的產線上實現重要零部件全國產化,目前該占比已超9成。“國產化前一個總裝車間的造價至少2億至3億元。我們參與設計、提高國產化率后,能為企業節省一半成本。”
涂杰所在的設計團隊現有100余人,其中“80后”“90后”是絕對主力。“在一個重視工匠精神的城市,我們行業的自信不只源于產業基礎、技術沉淀,也來自于深厚的人才儲備。”他說,越來越多的工匠“后浪”正奔涌而來。
郭保黨:50次拆裝,練就電動車工藝達人
那些在常人看來不可思議的事情,對郭保黨而言習以為常。比如,如何聽電動車行駛時的聲音辨別故障位置?如何在16分37秒內將一輛電動車拆成180多個零部件,再用29分26秒“復原”,全程“零失誤”?
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里,一條條自動化產線開足馬力運轉,一個個零部件,經過投料、車架主體部裝、輪裝、剎車線安裝等20多道工序后,一輛嶄新的電動車成功下線。坐鎮車間指揮的,正是該公司電動車研究院工藝部部長郭保黨。從山東藍翔技校畢業生成長為“無錫工匠”,從電動車裝配一線工人到無錫市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1987年出生的他,用成長軌跡詮釋著執著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在自動化背景下,花費一個小時,拆裝一輛電動車,是否還有意義?“傳統手藝不能丟。”郭保黨說,“即使在自動化背景下,也會存在故障排查和技術改進的需要。不管哪道工序,都是考驗反應力和對整車的熟悉程度。”為了研究一款產品的構造,他曾利用午休時間練足50次拆裝,做到“心中有本說明書”。
郭保黨2003年9月分配來到無錫工作,同批次的20多位同學,只有他在行業內堅持到現在。公司同事說,小郭的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擰勁兒”,光是練習拆裝整車這件“小事”,他就要追求極致,在全國自行車、電動自行車裝配技能競賽中斬獲拆裝車速度、裝配質量綜合第一才肯“罷休”。
“我的成長離不開城市和企業的培養,能把掌握的知識和技藝傳授給更多的青年職工,幫助他們快速成長,是我最好的報答。”近五年,他所領辦的工作室開展技能培訓60次,培養高技能人才290人,所帶徒弟中有三人入圍錫山區職工職業技能大賽電動自行車裝配技能競賽四強。(夏昊森)
Copyright(C) 1998-2023 www.jueditianshi.com All Rights Reserved無錫日報報業集團無錫新傳媒網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復制或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212017000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110330069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蘇)字第00306號
蘇新網備2006009 蘇ICP備05004020號